【目擊者圖片】隨戰情替換
花身鯻,又稱為細鱗鯻,另外俗名有花身雞魚、花身仔、斑吾、雞仔魚、三抓仔、海黃蜂、斑豬、斑梧等。
幼稚小釣手說:
鰓蓋跟背鰭都很銳利,要小心,魚體顏色很漂亮,索餌很乾脆。聽說很好吃.... (擦嘴)
來源:
海洋數位典藏
中文名:花身雞魚
英文名:Crescent-banded grunter
學名:Therapon jarbua
俗名:花身仔、斑廣仔
花身雞魚的外型特徵是背鰭棘部有大型黑斑,尾鰭上下有斜走的黑色條紋,體側有3條弓狀的黑色縱帶,游泳速度快。
花身雞魚是肉食性的魚類,稚魚時期常出現在海面或海邊,或出現在河口,會成群的在水邊覓食。因河口及紅樹林區的營養豐富且食物種類多,故花身雞魚多分佈在河口附近,2公分以下的魚苗多以浮游性橈腳類及端腳類為食,隨著體型的成長,會變為底棲性魚類,並改以蝦、蟹、軟體動物或魚苗為食,體常可以長到25公分左右,一般捕捉到體型約18~20公分。
花身雞魚的繁殖期在4~6月,是性轉變魚類(先雌後雄),體長10.5公分以下全為雌性,長大後部份轉為雄性,一年可產多次卵。其分佈地區從印度到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的沿海皆看的到花身雞魚的蹤跡,尤其在河口及港灣地區的淺水海域約水深20~30公尺深的沙泥底是花身雞魚最喜歡的地方。
因為花身雞魚是經濟價值高的食用魚,用流刺網或在岸邊手釣、船釣均可捕獲,每台斤約在新台幣200元左右。天然魚苗的產量也很多,並且可以人工繁殖,理論上花身雞魚很有發展養殖的潛力。但花身雞魚長到10公分以上後,成長變的緩慢,且運動力高所以攝餌量很大,故不符合經濟成本效益,因此花身雞魚在民間的養殖業一直無法普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